1.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  2. 资讯中心
  3. 行业资讯
  4.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演进,新时期政策如何布局?

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演进,新时期政策如何布局?

国际科技合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,同时也是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、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。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制定,与国际形势、国内外环境、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方针、路线,以及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变化密不可分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定位经历了 4 个阶段

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对国际形势与环境的响应 

  国际科技合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,同时也是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、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。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制定,与国际形势、国内外环境、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方针、路线,以及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变化密不可分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定位经历了 4 个阶段(表 1)。

   

  第一阶段(1949—1977年):对外科技合作以面向社会主义国家为主 

  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国科技基础十分薄弱。在世界格局受“社会主义”和“资本主义”两大阵营关系左右的时期,西方国家对我国全面封锁,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主要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开展,特别是以学习苏联的技术为主。

  例如,1950 年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的签订拉开双方科技合作的序幕;1952 年我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新中国首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;1954 年签订《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》等。当时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,有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,并一直持续到中苏关系交恶。

 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,国际、国内形势开始发生重大转折。国际上,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失败、美苏冷战愈演愈烈,我国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。在国内,科技上,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炸;对外关系上,“文革”短暂影响了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有序推进。这些国际、国内重大事件的发生,推动了我国对外科技合作工作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
  第二阶段(1978—1985年):对外科技合作开始转向西方国家 

  改革开放初期,国家就对外科技合作工作及时作出战略调整,我国对外科技合作开始步入全面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阶段,标志性的事件是中美之间开始科技接触与合作。这一时期的对外科技合作,极大推动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全方位重塑和提升,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。

  第三阶段(1986—2017年):国际科技合作进入全面、平稳、深入发展阶段 

  这一阶段,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又可分为两个时期,即由系统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体系,向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转变,在此期间实现了科技实力的历史性跨越。

  1.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,国际竞争逐步由政治冷战转向经济热战,我国外交和经济形势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好,经济全球化带动国际科技合作进入新的阶段。2001 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(以下简称“科技部”)发布了我国首个国际科技合作政策《“十五”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》,反映了当时国际形势,以及国家发展大局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需求。2006 年,科技部发布了《“十一五”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》;2011 年,科技部以规划的形式发布了《国际科技合作“十二五”专项规划》,国际科技合作政策逐步走向系统化。

  2.“十三五”初期,“国际科技合作”引入“创新”要素,逐步演化成“国际科技创新合作”,并在《“十三五”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》中得以体现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全面开展,我国已与 160 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,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 200 个,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 114 项、人才交流协议 346 项。截至 2018 年,我国累计发放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 33.6 万份,在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已超过 95 万人。这一阶段,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,少部分领域向领跑迈进的历史性跨越,这与过去近 20 年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密不可分。

  第四阶段(2018年以后):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转向开放创新合作 

  “十三五”中后期,全球竞争格局进入剧烈重构期,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“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”,围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全面部署。国际科技合作是在新形势下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的重要路径。然而,中美经贸摩擦、科技竞争加剧,以及“逆全球化浪潮”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。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路和方式,开始进入第四发展阶段。在这一阶段,开放创新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另一个主题词。

  2 

  “十五”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的国际科技合作布局研究 

  国际科技形势与合作需求在我国科技政策中的体现 

 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,除了受国际形势与外交战略的影响外,也与经济、科技发展态势及其对科技合作的需求密不可分,并直接体现在各时期的科技政策/规划中。表 2 归纳了“十五”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中,对全球科技发展态势、我国的发展机遇和国际科技合作现状的判断,以及各时期国际科技合作需求。

   

  “十五”以来,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分工的持续调整、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,以及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加速,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各时期有着不同的国际科技合作需求。国际科技合作已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手段和保障措施,同时也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和有机组成部分。这些均深刻影响着我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思路和目标。

  国际科技合作思路与目标的演变 

  进一步对“十五”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规划进行研究,同时与各时期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进行交叉分析,可以得到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思路、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的变迁(表 3)。

   

  1 

  发展思路 

  “十五”期间我国科技以“跟跑”为主,在主要领域紧跟世界先进水平;进入“十一五”时期,开始把握“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”;“十二五”时期开始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”;“十三五”时期,明确“把握科技前沿的态势”。从分析发展思路的演变过程中,可以发现我国也在不断的创新国际科技合作理念。例如,“十一五”时期以“树立全球战略意识、提升合作层次”为主,逐渐转变为“提高科技发展国际化程度、在开放环境下自主创新”,然后发展为“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”。